华东理工大学举办“大模型与文科科研范式转型”专题讲座
发布人:网站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5-09-28   动态浏览次数:10

2025923日下午14时,陇上人文讲坛第52期“大模型与文科科研范式转型”专题讲座在徐汇校区第三教学楼108报告厅顺利举办。本次讲座由华东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处(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主办,特邀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院长、上海创智学院全时导师周爱民教授担任主讲嘉宾。讲座由文科处副处长唐有财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唐有财教授对本次讲座的学术背景及主题进行了介绍。他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正深刻重塑人文社科领域的科研范式,如何主动应对这一变革已成为亟需探讨的议题。

在报告中,周爱民教授以团队自主研发的“启创•InnoSpark”教育大模型为核心,系统阐述了人工智能技术与文科科研、教育教学及人才培养协同创新的实践路径。他首先从国家战略需求切入,强调构建自主可控的教育大模型的重要性,并详细介绍了该模型的技术架构、数据平台、训练框架及评测体系。通过“拍照讲题”“跨学科教案生成”等具体案例,周爱民教授生动展示了教育大模型在提升教学效率、支持跨学科研究中的实际应用效果。

针对文科科研范式转型,周爱民教授重点分享了AI技术在文字研究与社会实验中的突破性探索。例如,团队利用大模型技术对东巴象形文字进行智能识别与翻译,不仅推动了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还为博士生、本科生提供了创新的研究工具;同时,团队开发的Epitome开源平台,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AI驱动的实验环境,助力学者开展大规模社会模拟与数据分析。

在互动环节,现场师生围绕“大模型伦理边界”“文科生如何适应技术变革”“教育公平与AI赋能”等问题踊跃提问,周爱民教授结合实证研究与政策导向逐一解答,引发深度思辨。

本次讲座不仅展现了华东理工大学在智能教育领域的前瞻性布局,也为文科科研如何与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提供了新思路。周爱民教授总结指出,未来团队将继续以使命为导向,通过“有组织科研+多元融合”模式,推动教育大模型在人文社科领域的创新应用,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注入科技动能。

 

专家简介:

周爱民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院长、上海创智学院全时导师,曾任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

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人工智能、智能教育等。发表SCI一区/CCF A类期刊会议学术论文80余篇,相关成果谷歌学术累计引用11000余次。担任SWEVOCAISCJE、计算机教育等期刊副编或编委。获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爱思唯尔2020-2024年度中国高被引学者、上海市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高校计算机专业优秀教师奖励、宝钢优秀教师奖等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