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截止】2025年度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申报通知
发布人:网站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5-08-02   动态浏览次数:10

各相关单位:

根据工作安排,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面向全市开展2025年度课题申报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和对上海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深入实施中央《关于创新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意见》,贯彻落实《上海市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行动方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和学术导向,发挥市社科规划课题示范引导作用,加快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更好服务国家和上海的工作大局。

 

二、课题设置

2025年度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设一般课题青年课题两类,面向全市公开招标、择优立项。

一般课题: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科建设与发展实际,资助申请人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哲学社会科学重要基础和前沿问题,开展具有学科视角的创新性研究。

青年课题:旨在加强对青年社科人才的扶持和培养,发挥青年学者优势,开展原创性研究,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和应用创新。

一般课题每项资助经费8万元,青年课题每项资助经费6万元。课题正式立项即拨付60%研究经费,剩余40%经费根据课题完成情况和成果质量进行差别化拨付。

 

三、申报要求

(一)申报市社科规划课题,要体现鲜明的时代特征、问题意识和创新导向,着力推出体现国家水平和上海特色的研究成果。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要充分运用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的学术资源,从学术基础、实践导向、国际视野、历史维度等方面着力,系统阐释其蕴含的道理学理哲理,加强系统性整体性、分领域分专题研究。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研究要深化中国发展实践和经验的学术总结,立足中国历史与国情,聚焦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总结普遍性规律、提炼学理性概念,升华具有普遍意义的中国理论。重大基础问题研究要深化中国历史文化研究,密切跟踪国内外学术发展和学科建设前沿,具有较高的主体性、原创性和学术思想性,促进中国学问的丰富创新。重大现实问题研究要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聚焦国家和上海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性、针对性和决策参考价值。区域国别研究要系统开展重要国家、重点区域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社会、法律、宗教等全方位研究,深化中外历史、文化、发展道路等比较研究。交叉研究要打破学科壁垒,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与新技术、新方法、新范式的融合,组建跨学科创新团队,在交叉融合的基础上促进原始创新。

(二)学科类研究不分学科发布具体课题指南。申请人可对照国家社科基金、市社科规划课题近年已立项课题和研究成果,着眼国家需求和学科发展,从学科视角按照选题规范自主拟定题目申报。

(三)市社科规划办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等重大战略任务,围绕事关国家战略和上海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拟定了一批方向性研究选题(见附件),申请人可结合自身学术专长和研究基础,参照选题方向,设计具体题目进行申报,也可自主拟定题目进行申报。

(四)申报课题的选题表述要符合课题定位,突出问题导向、学科视角,科学严谨、简明规范,避免引起歧义或争议。

(五)课题申报按学科进行,学科选择参见《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申报数据代码表》中的学科分类目录。跨学科研究选题要以“靠近优先”原则,选择一个主学科进行申报,同时列出1-2个相关学科。区域国别研究、交叉研究单独申报。

(六)课题组列入研究成员须征得本人同意并签字确认,否则视为违规申报。申请人可根据实际研究需要,吸收境外研究人员作为课题组成员。

(七)所有课题应于20271231日前完成研究,其中,应用研究类课题原则上一年内完成。课题结项成果将择优纳入上海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五大文库”出版资助。

 

四、申报资格

(一)申请人须具备下列条件:

1.受聘于我校,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遵守市社科规划课题管理规定,具有独立开展研究和组织开展研究的能力,能够承担实质性研究工作,品行端正、学风优良。

2.一般课题申请人须具有副高级以上(含)专业技术职称(职务)或具有博士学位;青年课题申报条件参照《2025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申报公告》第四条第二款执行。

3.以兼职人员身份申报的,须提供由学校人事处出具的聘用材料。

4全日制在读研究生不能申请市社科规划各类课题。符合申报要求的在站博士后人员须从所在博士后工作站申请,在职博士后可以从所在工作单位或博士后工作站申请。

 

(二)为避免一题多报、交叉申请和重复立项,确保申请人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从事课题研究,市社科规划课题申报作如下限定:

1.申请人同年度只能申报一项市社科规划课题,且不能作为课题组成员参与其他市社科规划课题的申报;课题组成员同年度最多只能参与两项市社科规划课题申报;在研课题的课题组成员最多只能参与一项市社科规划课题申报。

2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市社科规划课题负责人不能申请新的市社科规划课题(结项证书标注日期在2025828之前)。

3.申请人同年度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其他国家级科研项目的,其课题组成员不能以内容相同或相近选题申报市社科规划课题。若申请人申报的本年度国家级项目获得立项资助,所申报的市社科规划课题不再予以立项。

4.凡在内容上与在研或已结项的省部级以上课题有较大关联的,须在《申请书》中详细注明所申请课题与已承担课题的联系和区别,否则视为重复申报。不得以内容基本相同或相近的成果申请多项课题结项。

5.凡以博士学位论文或博士后出站报告为基础申报市社科规划课题的,须在《申请书》中注明所申请课题与学位论文(出站报告)的联系和区别,并承诺在原论文(出站报告)基础上进行实质性修改,预期成果与学位论文(出站报告)的重复比例不得超过60%。申请结项时须提交学位论文(出站报告)原件。

6.不得使用与已出版内容基本相同或相近的研究成果申请市社科规划课题。

7.立项后凡以市社科规划课题名义发表阶段性成果或最终成果,不得同时标注其他基金或项目资助字样。

 

四、申报安排

1.市社科规划课题实行网络申报。所需材料从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网站(https://www.sh-popss.gov.cn)下载。

2.申请人需登录市社科规划课题管理服务平台,注册个人用户(已注册用户直接登录系统),完成实名认证,补充(更新)个人资料,填写相关申报数据(必须提交签名盖章扫描件PDF),提交人文社会科学处审核。

3.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申报不予受理:

1)申报资格不符合《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规定的基本条件。

2)选题不符合课题招标要求,或不具有重要研究价值;或“课题论证”明显简单草率;或无相关前期研究成果或前期研究成果与所申报课题无关。

3)申请书填写内容(包括申请人及课题组成员的基本情况、前期成果等)不实、弄虚作假,或相关成果存在署名等知识产权争议。

4)申请人主持的各类课题被撤项或终止处理尚在资格限制期内,或有其他信誉不良记录被通报批评的。

5)未按要求进行实名认证,或提交的证件信息与用户注册时不符的。

4.课题申报系统于815日零时开放,请各申报者于82217:00在系统提交申报材料。请各申报者提前与人文社会科学处联系,并在82512点前完成申请书盖章。

5. 学校申报联系方式

联系人:蔡庆,64252997

邮箱:wenke@ecust.edu.cn

 


人文社会科学处

202582

 

附件:研究选题

一、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循迹溯源研究

3.习近平文化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创新贡献研究

4.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重要思想研究

5.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重要论述研究

6.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重要论述研究

7.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水平开放重要论述研究

8.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重要论述研究

9.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研究

10.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文明建设重要论述研究

11.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重要论述研究

12.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安全重要论述研究

13.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分学科分领域分主题研究

14.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研究

15.“两个结合”的内在逻辑、方法途径和实践要求研究

16.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背景、本质要求和世界意义研究

17.标识性重大概念、原创性思想观点、原理性理论成果学理化研究

18.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进程和基本规律研究

19.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契合性研究

20.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传播史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研究

21.海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追踪和引导

 

二、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研究

22.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教材体系建设研究

23.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实践基础、鲜明特征与构建路径研究

24.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各学科基础理论、概念范畴、方法论研究

25.国内外学科调查及学科发展史、学术思想史研究

26.战略性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自主知识体系研究

27.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新闻学、国际关系学等不同层级学科知识体系系统构建

28.中共党史党建、纪检监察学、国家安全学等学科自主知识体系研究

29.人文经济学的理论内涵与实践探索研究

30.当代知识生产范式转型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

31.学科交叉融合和先进技术赋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研究

32.中国近代知识体系生成发展与上海作用发挥研究

 

三、重大基础问题研究

33.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及其突出特性、哲学思想、价值理念等研究

3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研究

3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研究

36.人类文明新形态与世界文明范式演变研究

37.古代文明起源、古典学与现代世界研究

38.世界社会主义和左翼政党新发展研究

39.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与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潮研究

40.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研究

41.常态长效深化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研究

4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显著政治优势研究

43.坚持党的领导、统一战线、协商民主有机结合研究

44.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文明意涵与体系构建研究

45.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研究

46.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发展道路研究

47.“四个放在”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研究

48.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机关系伦理研究

49.具身智能的价值对齐与法治保障研究

50.伟大抗战精神与上海研究

51.新时代弘扬伟大长征精神研究

52.上海工业文明史研究

53.文物保护理论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研究

54.上海城市叙事研究

55.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融合发展研究

56.国内外重大社会思潮辨析引导和跟踪研究

 

四、重大现实问题研究

57.外部环境变化及对上海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58.进一步深化上海“五个中心”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研究

59.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深刻内涵、创新举措和现实路径研究

60.超大城市高质量开展城市更新研究

61.全过程人民民主融入城市发展全过程实践研究

62.上海推进首创性改革、引领性开放创新与突破研究

63.上海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国际经济中心地位研究

64.全球经济变局中上海推进金融开放合作研究

65.新形势下上海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研究

66.高水平建设自贸试验区等开放平台研究

67.上海提升航运资源全球配置能力,促进航运业转型研究

68.国际贸易中心与国际航运中心联动发展研究

69.提升科技创新效率释放科技原始创新能力研究

70.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研究

71.关键技术领域突破与产业创新生态构建研究

72.上海培育龙头企业和高成长企业研究

73.加快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研究

74.上海绿色金融发展实践与政策创新研究

75.上海提升全球大宗商品交易功能研究

76.上海加快建设世界级产业集群研究

77.上海专业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78.上海打造特色生产性工业服务业集群研究

79.现代化产业体系所需生产要素高水平配置研究

80.推动创新成果向产业生产力转化机制研究

81.加快打造一体化人工智能战略科技力量研究

82.上海未来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培育与路径研究

83.上海提升全球供应链管理功能,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研究

84.上海持续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研究

85.全球主权债务治理中的制度性嵌入与规则塑造研究

86.建立高效便利安全的数据跨境流动机制研究

87.涉外法治体系建设研究

88.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研究

89.完善收入分配机制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研究

90.上海培育服务消费新的增长点研究

91.高品质生活引领上海构建消费型社会研究

92.完善人力资源密集的生活性服务业行业发展政策体系研究

93.建立新就业群体全职业周期支持机制研究

94.科技创业人才梯度培养和支持体系研究

95.浦东新区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研究

96.临港新片区深化离岸和跨境金融功能研究

97.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国际贸易中心新平台能级提升研究

98.长三角打造全球人才高地和原始创新高地研究

99.上海深化市区协同推动产业特色化差异化发展研究

100.国有资本投资容错机制完善研究

101.国有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提升研究

102.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研究

103.上海产业园区提升规模化集约化水平研究

104.上海高端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105.养老金融与银发经济协同发展创新研究

106.超大城市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研究

107.上海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与可持续机制研究

108.新兴领域党建全覆盖研究

109.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研究

110.宗教治理法治化体系完善与实施效能研究

111.新时代海外华人华侨群体研究

112.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提升舆论主导权研究

113.红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研究

114.精神文明建设的时代特征和发展规律研究

115.网络空间弘扬主流意识形态研究

116.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研究

117.城市更新中建筑文化价值和保护传承研究

118.深化国家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和高校院所评价体系和资源配置机制改革研究

119.超大城市医疗保障制度体系建设研究

120.公立医院公益性与多元服务模式研究

121.现代警务创新与平安上海建设研究

122.深化城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研究

123.当代青年社会心态与发展调查研究

124.超大城市农村社区嵌入式养老模式创新研究

125.老龄化背景下上海家庭代际支持激励机制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五、区域国别研究

126.区域国别学基础理论与方法研究

127.重要全球性战略议题中长期研究

128.世界变局下全球主要区域秩序演变及趋势研究

129.重要区域国别政制、法制、税制等比较研究

130.重要国际组织功能演进与政策协调研究

131.中国企业出海与驻在国社会政治文化状况等研究

132.企业出海重点区域国别法律风险防范研究

133.上海代表中国参与国际重要领域治理规则协调与升级研究

134.“一带一路”沿线多面情况与发挥上海桥头堡作用研究

135.“一带一路”海外法律服务网络协同机制研究

136.“一带一路”沿线史地信息系统研究与构建

137.中国与全球南方国家经贸关系演进及上海作用发挥研究

138.东南亚各国所藏南海历史地图的整理与研究

139.周边格局和世界变局深度联动与上海发挥链接功能研究

140.上海重点产业海外供应链安全研究

141.相关国家对华认知演变与全面提升上海国际传播效能研究

142.上海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互利合作研究

 

六、交叉研究

143.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塑造及前瞻应对研究

144.畅通科技-产业-金融高水平循环研究

145.“投资于人”在协同推进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中的作用研究

146.经济与人文相互促进、协同创新路径研究

147.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功能提升研究

148.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研究

149.人机共生系统演化机理与治理路径研究

150.智能体的应用与风险研究

151.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活态传承机制研究

152.具身智能视角下的机器人交互理论与设计研究

153.统筹发展和安全一体化战略体系和能力建设研究

154.深化财政科技教育投入机制改革研究

155.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机制研究

156.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研究

157.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研究

158.全球人工智能治理框架比较研究

159.上海文旅商体展深度融合发展与模式创新研究

160.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和管理机制研究

161.新时代城市发展评价体系研究

162.加强政策协同提升预期管理研究


2025课题申请书.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