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院举办“经营·摹写·再现”江南古典园林研究论坛
发布人:网站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1-10-26   动态浏览次数:10

2021年10月22日下午,“经营•摹写•再现”江南古典园林营造技艺及学术史研究论坛在华东理工大学晨园109报告厅举行。本次论坛由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主办,由华东理工大学景观规划设计系副教授闫爱宾、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副教授黄晓共同主持。论坛邀请到了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副教授顾凯、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副教授黄晓、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研究员刘珊珊、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周宏俊、华东理工大学艺术学院景观系副教授闫爱宾等五位在江南园林研究领域特别活跃的中青年学者做报告嘉宾,并邀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研究生导师朱宇晖、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副教授顾凯担任评议。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党委书记赵菡,副院长汪军、傅蓉蓉,以及景观规划设计系师生出席了论坛。论坛通过腾讯会议等进行线上直播,线上线下近1500人次参加了本次论坛。

 image.png

论坛开始,汪军在致辞中对到场嘉宾及师生致以热烈的欢迎与衷心的感谢,并表示江南古典园林作为风景园林学科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具备永恒的研究价值。论坛随后分“经营与摹写”、“修复与再现”两个半场展开。


上半场:经营与摹写

黄晓的主题报告《止园飞云峰与中国古代叠山的浪漫主义》在前辈学者提出的宏观背景下,进行了具体的个案研究,探讨止园飞云峰在中国古代叠山发展脉络中的定位与价值。报告沿用曹汛先生对中国古代园林假山艺术沿革的总结概括(自然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探讨飞云峰的浪漫主义特征。借助图文依据,对止园完成了平面复原,并围绕园林绘画,指出飞云峰在止园整体空间经营中的营造意匠。

 image.png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副教授 黄晓


刘珊珊作了题为《从寄畅园到惠山园:中国古代的造园写仿》的主题报告,试图探寻惠山园对寄畅园的写仿细节。惠山园作为乾隆“以园仿园”的首次实践,受到格外重视,“一沼一亭皆曲肖”、“不舍己之所长”体现了惠山园不仅是对原型的亦步亦趋、处处逼肖,且与清漪园全局联系紧密,故而能结合环境地貌做出卓越创新。报告从山水关系、借景、入园路径等方面展开,剖析惠山园对寄畅园的写仿,认为其惠山园写其精华,而又独出心裁,仿其特色而不墨守陈规,进而讨论了因借景之塔未成及嘉庆年间改建产生的“仿园之失”,回到历史语境重新展开了对写仿过程的讨论。

 image.png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研究员 刘珊珊


顾凯作了题为《“人巧”与“天然”:晚明江南园林假山的两种营造及其审美》的主题报告。16世纪后期园林文化进入繁荣阶段后,园林营造在丰富形态与复杂游观方面产生极大提升,报告梳理了晚明江南园林假山的审美营造发展过程:假山作为中国园林主要组成部分,在16世纪后期到17世纪前期先后产生了两种具有鲜明差异性的假山营造与审美。16世纪后期江南园林假山重“人巧”,强调对景致形态的丰富,注重游观体验的新奇趣味,追求对感性直观的审美氛围;17世纪前期又出现了张南垣为代表的追求“天然”的造园叠山新法,以董其昌倡导的“古淡天然”画意为宗旨,反对此前的营造与欣赏方式,向往真山境界,成为一时风尚。此二者在后世都有影响,并有进一步的整合和发展。

image.png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副教授 顾凯


朱宇晖对上半场报告做了精彩扼要的评议与回应,以“庙堂”与“江湖”两个概念展开讨论,认为在山水画发展脉络中,从“庙堂”到“江湖”即为从范宽、李成、郭熙、荆浩、关仝的“丰碑式”山水到黄公望、倪云林的“长卷式”山水的转变。在园林营造中,“庙堂”的占有特征引发对空间轴线与空间圈禁的向往,追求拼贴变化与惊骇迷幻的空间体验;而“江湖”是“占有”过后的“回归”,是自张南阳到张南垣的变迁,是白居易“木不加丹,墙不加白”的反思。前三位嘉宾的报告,无论是刘珊珊谈及的惠山园到谐趣园转变,黄晓讨论的常州止园营造,抑或是顾凯强调的晚明假山审美转变均可被解读为对这两个概念的探讨。

 image.png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教师、研究生导师 朱宇晖



下半场:修复与再现

在下半场论坛中,周宏俊的报告《陈从周先生的园林修复与营造及其理念》从陈从周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出版物《造园三章》切入,概述了陈从周理论实践发展的三个篇章:70年代及以前作为顾问指导豫园修复与明轩移筑,发表《苏州园林》对传统园林展开专业性研究;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侧重于单个园林的设计营造,主持完成天一阁东园、豫园东部、水绘园和楠园等传统园林的营造,并发表《说园》;80-90年代侧重于涉猎多种类型的园林,合作主持了龙华塔影园,指导依绿园、遂园的建造。并分别从豫园东部、遂园、天一阁东园展开对“基于现状遗存的修复”、“历史名园的恢复”、“历史环境中的接续”三种建造实践类型的讨论,以揭示陈从周的园林修复与营造理念。

 image.png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 周宏俊


闫爱宾在主题报告《童寯<江南园林志>文本分析:兼论中国古典园林学术体系的初步构建》中,从园林学科建立的“科学化”研究体系基础上回望童寯充满“节制感”的模糊性研究方法,进而展开对《江南园林志》的体例问题、术语体系、空间形式与造园境界、园林测绘与现状记录、园林摄影五个方面的分析,指出《江南园林志》对本土志书系统的继承与借鉴是童寯面对江南园林这一独特文人空间时的有意选择,其文、图编排顺序则有与《园冶》隔空对话的强烈意向;在对江南园林研究进行专业化、学术化操作层面保持的节制,使园林作为交叉学科的其他特性也能得以显现;而在史学层面“述而不作”,在设计层面的“发现式讨论”,为后人将江南园林作为研究对象奠定基础,而自己则坚持将江南园林作为经验对象,从而使江南园林在设计层面的启发意义得以呈现。

image.png 

华东理工大学艺术学院景观系副教授 闫爱宾



圆桌讨论

在圆桌讨论与提问环节中,嘉宾及与会师生们就北宋至晚明的叠石技艺与文化发展、陈从周豫园修复工作、古典园林知识体系的当代设计应用与突破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

 image.png

image.png

   本次论坛主题聚焦于江南园林研究领域的前沿问题,邀请国内在该领域富有影响力的中青年专家进行报告与研讨,展开了富有思想性与启发性的探索与互动,对艺术学院及景观规划设计系的学科建设、科研、教学等工作形成了良好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