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安全教育高端论坛在华东理工大学举办
发布人:网站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1-04-15   动态浏览次数:56

    4月14日,由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保卫学专业委员会指导,上海市委政法委、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主办,华东理工大学承办的“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新时代国家安全教育高端论坛”在我校举行。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司长魏士强,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副巡视员杨伟人,全国保卫学会常务副理事长、湖南大学党委副书记于祥成等领导莅临指导。我校党委书记杜慧芳出席论坛并致辞。论坛由胡宝国副校长主持。

    魏士强在讲话中介绍了教育部在推进全民国家安全教育以及国家安全学科建设的举措。他对上海市以及华东理工大学在推进国家安全教育以及国家安全学科建设方面所做的工作表示肯定。他强调要进一步从政治上把握总体国家安全观,科学把握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深刻内涵和核心要义,塑造国家安全教育新格局,着力突破教育系统在制度执行、风险感知、应对处置、队伍素质等方面存在的短板。他希望,高校要加强研判国家安全领域新风险,强化风险意识,做到未雨绸缪,同时要提升国家安全教育的新实效,把国家安全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日常教育教学有机融合,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杜慧芳对各位领导和嘉宾的到来表示欢迎,她回顾了我校在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推动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以及在承办上海市国家安全教育活动方面所做的工作。她指出,要提高站位,深刻领悟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意义,切实承担维护国家安全的政治责任。要强化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总体国家安全观入脑、入心,高质量推进国家安全人才培养。要加强高校间的协同合作,发挥各高校的学科特色和优势,高水平开展国家安全科学研究。

    上海市教委副巡视员杨伟人介绍了上海市在推进国家安全教育方面开展的实践。在教育内容方面,上海市着力构建个人安全、集体安全、城市安全、国家安全依次递进、螺旋上升的内容体系;在教育方式方面,积极构建大中小幼一体设计有序推进的安全教育路径,引导学生逐渐形成国家安全意识和观念。

    论坛聚焦“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主题,围绕高校开展国家安全教育的内容、国家安全人才培养、国家安全学科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    国际关系学院刘跃进教授回顾了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历程,认为目前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师资队伍不强,现有的研究成果不多,但学科发展的前途光明,因此,应当学好总体国家安全观,在基本概念、研究方法、理论体系、学术规范等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学术研究,把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成与总体国家安全观相匹配的学术体系。

 ‍   华东师范大学余南平教授强调了当前国家安全领域的复合型特点。国家安全已经不是一个单一领域的问题,而是风险交叉、叠加的新领域,与当今社会的复杂化程度和内外环境的变化高度关联。他分析了中美关系面临的一系列新问题、新变化、新挑战,特别是美国通过对华遏制政策的大战略建设,在产业链领域进行针对中国的模块化、精准化打击,会对中国的产业链安全产生了重要威胁。面对这些新风险必须加强对国家安全学科的建设,培养应对新风险的高水平人才。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毛欣娟教授认为,在高校开展国家安全教育是实施《国家安全法》的必然选择,应当以影响国家安全的现实问题为切入点,借助法定国家安全教育日营造校园国家安全文化、举办专题讲座多视角强化国家安全教育、借助新媒体手段创新国家安全教育模式等途径加强高校的国家安全教育。

    上海交通大学薛桂芳教授认为,中国的海洋安全面临着诸多挑战,海洋安全意识教育与我国海洋大国的地位严重不匹配,加强海洋安全教育刻不容缓,为此,需要强化海洋安全教育在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及时更新最新海洋动态,通过举办高端海洋安全和海洋知识讲座、开设海洋安全或海权教育通识课程等方式,不断创新高校海洋知识和海洋安全教育内容。

    华东政法大学孙煜华副教授结合新冠肺炎疫情、红火蚁防控等热点问题,对生物安全进行了详细解释,认为应当夯实基础学科,推进多学科合成作战;加强文理工法商等学科交叉,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筑牢自然科学发展的技术安全、伦理安全、法律安全等三道安全防线,以更好地保障我国的生物安全。

    上海外国语大学赵裴副教授强调了中国海外利益安全和人才培养,从国家战略、海外利益、安全因素、人身安全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海外利益安全人才要懂法、讲理、知情、交友、会武,从而保障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过程中的海外利益。

    华东理工大学何雪松教授从民情、民生、民心三个方面阐释了国家安全的人民视角,我们应当更好地肩负起立德树人的时代使命,通过价值引领、社会创新等路径,进一步加强国家安全教育。

    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胡宝国教授在总结中强调,要把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作为应对风险社会的常态思维;要把提升国家安全治理能力作为开创“中国之治”的坚强保障;要把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国家安全体系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