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分论坛在我院举办
10月16日,202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分论坛由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上海高校智库”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研究院、国际社会工作学院在腾讯会议室联合举办,“云论坛”为期一天。本次论坛共收到学者投稿103篇,入选论文21篇,学者来自于中山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多个院校,共有600多人通过直播平台参与了该论坛。
本次论坛根据投稿,共设置了四个单元:“健康社会工作与老年人服务”、“政府购买服务与社会工作机构发展”、“社会工作动态调查(CSWLS)”和“社会工作实务发展与社会政策”。
在“健康社会工作与老年人服务”单元的讨论中,学者围绕“疫情前后中国健康社会工作的变化”、“我国公共卫生社会工作课程体系建设”、“农村精神障碍人士的自我污名体验”、“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以及“美国老年人金融风险和防范机制”等主题进行了讨论。其中北京师范大学王晔安等认为在疫情之后中国健康社会工作的合法性得到了较快发展,外部认可增强,这也要求健康社会工作要尽快提升内在的专业性,这样才能得到长远发展;随后,对该议题进行对话的是上海大学陈佳等的文章观点“如何促进我国公共卫生社会工作课程体系建设”,其建议是要从教学观和教学形态对课程观进行探索,同时在课程安排上注重课程与实习的良性互动、教学模式的创新。
在“政府购买服务与社会工作机构发展”单元中,各位学者从本土实践出发,围绕“总额拨付制度:政府购买服务的港台经验”、“中国政社关系与政府购买服务的实证分析”、“社会治理结构变迁视角下的政府购买社会服务路向”、“非营利组织商业化”和“东北地区民办社工服务机构的现状”等议题进行了讨论。华东师范大学吴同等认为总额拨付制度作为社工购买的“一揽子工程”,应该更加重视对新社工的照顾、社工证照在薪酬体系中的作用,以及注意创收型社工服务的限制。华东理工大学吴开泽等从关系强度和联系强度两个角度研究了政社关系对社会组织获得政府项目收入的影响,并对中西部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围绕非营利组组织商业化的问题,中央民族大学的杨慧等对深圳市的3家机构进行了深入的个案研究,认为社工机构的社会企业化可以成为发展的一种出路,对其价值判定的标准应该是“这种转型是否有助于实现其公共社会职能”。
本次论坛还特别设立了“社会工作动态调查(CSWLS)”专题单元,共收到投稿26篇。该调研由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上海高校智库”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研究院联合发起,是全国第一个以社会工作行业发展动态为主题的大型连续性抽样调查项目。该项目在2019年进行了第一次全国调查,覆盖了全国56个城市,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式,共获得社会工作机构有效问卷979份,社会工作者有效问卷6776份。该项调研得到了国内多家兄弟高校、多个社工机构的支持,也吸引了众多社会工作青年学者的关注。在该论坛中,青年学者围绕“影响社工表现的组织文化”、“社会工作职业的内在回报”、“项目化下社工离职与职业倦怠”、“项目化下社工职业自主性”和“女性社会工作者的心理健康影响因素”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和讨论,丰富了学界对于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真实图景的认知。
在“社会工作实务发展与社会政策”单元,学者围绕“中国社会发展的路径”、“建国后我国社工发展的政策历程”、“社会工作的社会传统”、和“社会工作与公益慈善的比较”对中国社会工作的历史和现实进行了回溯;同时还有学者就“工矿业开发背景下的牧民可持续生计发展政策”和“强制隔离戒毒所的成瘾污名化与歧视”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本次论坛负责人何雪松教授,邀请了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黄晨熹教授、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工作学系副系主任陈虹霖教授、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主任吴帆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主任张会平教授担任各单元的点评人,各位专家认为该论坛的征文质量较高,聚焦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同时“社会工作动态调查(CSWLS)”专题单元的论文,较好地实践了“循证研究”的专业特色,对于我国社会工作行业的实证研究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