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上午,上海公共经济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成立暨华东理工大学65周年校庆文科高峰论坛在学校逸夫楼演讲厅举行。校党委书记杜慧芳,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副司长谭方正,徐汇区委常委、区委组织部部长王珏,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专职副主席解超出席开幕式并讲话。杜慧芳和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周国平共同为研究中心揭牌。开幕式由上海公共经济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我校副校长吴柏钧主持。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处长吴苏贵和陈群民、副处长高瑛,华东理工大学人文社科处处长范体军,上海市社团局基金会处处长马国平,徐汇区民政局局长施涛、副局长张蓉,徐汇区凌云路街道党工委书记朱龙霞以及徐汇区13个街镇的分管副主任等出席了成立大会。
杜慧芳代表学校对出席本次论坛的领导和嘉宾表示欢迎和感谢。她希望,研究中心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为指导,瞄准国家和上海市的战略目标,围绕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领域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开展前瞻性和战略性研究,并努力发展成为上海市、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有影响的“公共经济与社会治理”领域的思想库、学科高地、高水平人才聚集地和重要的学术交流平台,为推进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她同时希望,研究中心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依托学校传统学科优势,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我校的“双一流”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谭方正代表教育部对研究中心成立暨华东理工大学65周年校庆文科高峰论坛举行表示祝贺,对华理近年来在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成绩给予充分的肯定。他指出,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5.17”讲话即将迎来一周年的时候,华东理工大学成立研究中心并举办高峰论坛,说明落实总书记“5.17”讲话行动快。华东理工大学和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的合作,体现了文理融合、校地联合和使命契合三个鲜明的特点。他希望,研究中心抓方向、抓特色、抓协同、抓示范,提升活跃度、打造贡献度、树立美誉度,希望研究团队不懈努力,将中心打造成为影响全中国、产出高质量研究成果的阵地,成为华东理工大学的一张“王牌”。
王珏在致辞中对上海公共经济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的成立表示祝贺,并表示,徐汇区当前正在深化落实市委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在推进创建全国文明城区、推进住宅小区综合治理等重点任务中,注重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和多元参与社区治理。期待在徐汇区域化党建大平台下,继续深化徐汇区与华东理工大学的区校战略合作,借助上海公共经济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的平台优势,为建设徐汇区国际大都市的一流中心城区建言献策。
解超充分肯定了华东理工大学在公共经济、社会治理、城市发展研究等领域取得的成绩。他在致辞中指出,韩正在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召开的第七次代表大会上,要求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界的研究者重点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四个新作为”的要求,中央交给上海的重大改革试点,群众关心的住房、教育、卫生、环保等重大民生问题,拿出研究成果,加快转化应用,更好服务和引领改革创新发展。上海公共经济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以破解上述难题为目标,体现了很强的学理关怀和责任担当。
吴柏钧介绍了中心成立的背景和近期工作部署。他指出,经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主要得益于私人经济部门及私人产品供给的快速增长。但最近十几年中,公共部门及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快速增长,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越来越大。但是,有效的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和机制、公共产品供给的效率评价问题以及私人部门与公共部门的协调问题迫切需要解决。近期,上海公共经济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将围绕城市公共产品的供给体制与机制、基层社会治理体制与机制、城市公共安全开展研究,以期为上海市和国家的公共政策制定提供决策咨询意见,形成中心的研究风格和学术思想。
随后举行的高峰论坛围绕 “公共政策变革、社区基金会发展与社会治理创新”这一主题展开。华东理工大学人文社科处副处长、中心秘书长唐有财主持了论坛。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公共经济系主任封进教授,中山大学中国城市与地方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何艳玲教授,台湾联合大学创意统合设计研究中心主任、社区营造专家王本壮教授,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公共管理系主任郭圣莉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公益发展研究院院长、上海交通大学第三部门研究中心主任徐家良教授分别作了精彩的主题发言。
封进作了“经济理论与公共政策的设计和创新”的主题报告,从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了公共政策制定中面临的良好初衷与南辕北辙效果的悖论。她以社会保险政策为例,说明公共政策需要注意的问题,包括防止过度干预、注重个体异质性、注重政策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注重激励机制。
何艳玲作了“面向开放时代的变革与创新”的报告。她指出,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性和现代性之后,出现了各种的治理失灵,这种失灵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面对复杂的社会,要把社会重新带回国家中来,重新塑造社会主体在国家管理中的主体性、自主性。为此,她对开放时代下的政府变革提出了应对开放性、利用开放性和建构开放性等三点建议,并指出政-社的有效沟通和社-社的有效辩论是重建社会自主性的关键渠道。
王本壮主要基于上海和台湾两地社区营造行动的比较,简略介绍了台湾20年来社区营造三个阶段是如何从由上而下的政策引导到由下而上的赋权使能,进展到相互协力的创新共好。他指出,社区营造的一个重要方式是建构提问式的教育环境、对话式的教学关系、动态式的角色变换、配合设置基础课程,做最基础的引导,然后建构一个理想的学习环路。
郭圣莉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区治理体系演进进行了分析。她指出,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社区建设经历了从社区服务、社区建设和社区营造等三个时期,而党进、政转、社增、民参是当前以民生为着眼点的社会治理策略。
徐家良从国家治理的视角对社区基金会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他指出,社区基金会是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创新形式,社区基金会未来有两大趋势:一是通过社区基金会建设,推动政府转变观念,深化体制改革,扩大社会共治范围;二是社区基金会构建支持性平台,通过获取和提供资源,与其他社会组织合作,服务社区居民,形成幸福共同体。
下午的分论坛分别围绕“社区基金会的运作、问题和对策”“社区营造的案例比较和经验分享”和“社会组织发展及社区治理介入”三个议题展开。来自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政府部门的管理者以及社会创新领域的实践者进行了精彩的案例分享和热烈的讨论。